两学一做心得感悟
Write By CS逍遥剑仙
我的主页: csxiaoyao.com
GitHub: github.com/csxiaoyaojianxian
Email: sunjianfeng@csxiaoyao.com
QQ: 1724338257
by – CS逍遥剑仙
今年4月,习总书记对中科大进行了考察,每位科大学子难掩内心的喜悦,认真学习总书记对大家提出的要求,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。总书记时刻不忘让同学们铭记创新和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,学习完总书记在科大和近期的重要讲话,对总书记的殷殷期盼我感悟颇丰。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,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,我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,创新我们可以分为以下三步来实践。
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
建设创新型国家,科技是关键,人才是核心,教育是基础。作为当代大学生,我们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一代,是思维活跃、敢想敢做的一代,我们在人生中的黄金年华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,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,为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“中国梦”的重任。
在我看来,创新就是拒绝平庸,需要“仰望星空”与“脚踏实地”。
首先,仰望星空就是敢于做梦。但“做梦”异于胡思乱想。我们每个人以前曾无数次幻想自己未来的人生,我曾经和乔布斯一样认为自己“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”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梦也在逐个消逝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我们变得成熟和理智,岁月过滤了那些年少轻狂的梦,我们开始学会思考、承担责任,将自己的梦与“中国梦”相系,而这些梦正是亟待我们去实现的梦。
为什么一部《老男孩》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,让那么多人深受感动?因为“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,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,反而更显珍贵”。因此,如果你还是一个敢于做梦的人,或许在那一刻,你就已经不再平庸了。
俗话说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,创新也不是凭空臆想,“踩在巨人的肩膀上”才能事半功倍,这也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。然学海无涯苦作舟,创新不仅要“仰望星空”,更要“脚踏实地”。
总书记说: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跟不上的人必将成为落伍者,必将被历史所淘汰。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、奋进者、搏击者,而不会等待犹豫者、懈怠者、畏难者”。我认为,作为一名研究生,首先要做到“收心”,才能学会“用心”。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,诱惑无处不在,短期的付出往往也能有可观的收益。纵观大千世界,功利心过强的人往往目光短浅,一生碌碌无为,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的追求,没有人生的“大计”。不少搞研究人有“坐冷板凳”的感觉,很多人甚至选择转行,机遇很可能就错失在一念之间。创新需要更多能够“坐热冷板凳”的甘于寂寞的有梦的年轻人。屠呦呦将一生献给了青蒿素,她说:“一个科技工作者,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,要对党、对人民不断奉献”,这是她的梦想,正是这种追梦精神让她擦出智慧的火花。要知道,科研工作非一朝一夕可就,一生心血换来的伟大成就更显珍贵。
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,我们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两种精神才能为创新打下基础,才能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中国梦舔砖加瓦。
开阔眼界,善于思考
习总书记指出:“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,就必须树立宏大历史视野,把握世界发展大势,聆听时代声音,勇于坚持真理、修正错误,不断推进理论创新、实践创新、制度创新、
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,眼界小者其作为必小。眼界高的人自然而然地会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。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,大学的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我们开阔眼界,不做井底之蛙。这也有助于今后进入社会后形成更广大的格局,待人处事的方法都会与众不同,更能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。
如何开阔眼界?读书,无疑是最直接的手段。读书本身就是在向外接受新的知识,聆听外界的声音,洞察外面的世界,体悟作者的思想。然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攻读圣贤书,却常常不能举一反三,不能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。众所周知,现在都爱拿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作比较,譬如同时让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某个实验,中国大学生第一想到的是用书本上的所学知识来解决,而美国大学生则是主动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去解决,结果美国大学生往往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结果。可以说,中国不缺乏努力的人,缺的是有眼光的年轻人。有句话讲得好“尽信书,不如无书”,在书海中遨游固然是美妙的,但是能够做书的主人,善于总结思考前人的优点,发现前人的不足,敢于去挑战书中的观点、书中的方法,这样才会有“真知”,真正的知识,才会有“灼见”,就是与众不同的见解,才能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
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,学校努力培养安心做科研的年轻人,但我们年轻人也要努力走出去,以开阔的眼界,宽广的胸怀,探索未知的领域,走向社会,赢得世界,厚积而薄发!
理实交融,服务人民
习近平指出: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,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,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。” 历史表明,科学技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。科技的落后必然导致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高。因此,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科技的发展,因为只有如此,才能更好地践行党的宗旨,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。
初遇科大,科大校训“红专并进,理实交融”就深深打动了我。从前半句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建校初
如何更好地创新、更好地实践?我想,我们要明确创新的目的。对于大学创新的认识,李开复曾在《做最好的自己》一书中提到过:“创新固然重要,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”。这便说明了一个问题,创新不是纸上谈兵,创新需要以服务党、服务社会、服务人民为落脚点。国家一直提倡的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也不是随意的凭空想象,创新需要建立在知识和生活、工作实践的基础上。有用的创新,关键在“有用”二字。何为“有用”?有用就是说得有需求,有需求才市场。举例来说,袁隆平费劲千辛万苦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粮食饥荒,他培育成功的高产杂交水稻,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,因此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。
这个如今看起来并不时髦的校训,却引领着科大学子们时刻心系国家,勇攀科学高峰,努力为人民服务。
“得人则安,失人则危”,习近平总书记向来爱才、惜才、敬才。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多次就人才问题发表重要讲话,对人才培养提出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论述。总书记在中国科大谈创新不仅表达了科大学子的殷殷期盼,对创新人才的求贤若渴,更是对科大科研和创新实践的鞭策,有如春风化雨,将创新理念深入进每位科大学子心中。我将“日三省吾身”,时刻注意理论联系实践,不断探索创新。
“日新之谓盛德”,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学习、善学习、敬知识、崇创新的民族,在灿烂不熄的人类文明长河中创新人才辈出,持续书写着东方大国的创新史。